上个周日,我们置爱创办人曾焱冰参加了听道讲坛2017年第一场演讲,与人文歌手子曰秋野、诗人、学者余世存老师、文化批评家王晓渔和作家解玺璋先生一起探索了”时间及其敌人“这个大的命题。曾焱冰做了《对想要的生活说,可以有》主题演讲,以下就是演讲的内容。
● ● ●
大家好,我是曾焱冰,今天来听道2017年的第一次讲坛,所以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是《2017,对想要的生活说可以有》。
在 职 业 与 生 活 之 间
我想先从我的女儿谈起。我有个五岁的女儿,她经常会和我探讨一些“人生大问题”。比如她说,妈妈,长大我也想和你一样,写书。不过你每天坐在那写呀写呀写不完功课,我得快点写完,我还要看动画片呢。
再比如,她又说,妈妈,我长大以后不想结婚可以吗?
“当然可以了!”实际上,对于她所有的“重大人生规划”,我都会蹲下看着她认真地这样说,然后会聊聊为什么。就像那天我问她,“你不是挺想穿新娘子的裙子吗?”
“新娘子的裙子是挺好看的,可那我不想结婚,我只想让冬冬住在咱们家隔壁,我想看他的时候,他就来玩,不想的时候,他就回自己家去。”
嗯,我觉得10后的思维果然是棒棒的!这么难解决的相处问题,就这么想好了。
有时候会想,他们这一代人,可能是最会被关注到将来“喜欢做什么”、“想要什么样的生活”、的一代,而在我这代人的成长过程中,往往被关注到的只是谋生层面——你应该干什么,你能干什么,你必须干什么才能活下去,职业既是生活,但除了“活下去”之外,似乎从来没有人认真关心过,自己到底想要怎样“好好活着”呢?
而这几年,无论是年轻的90后,还是88年的中年人,或是像我这样七零往后的老人,大家开始越来越爱思考这个问题了。但思考的结果不一定比我们老一辈小时候写的八股文更有想象力。那时候,男生都要当科学家、解放军,比较汉子的女生也会当科学家和解放军,但大多数女孩子会选当老师或者护士……现在呢?思路比以前宽了,职业愿望和生活方式更是两码事了。
不 要 去 想 我 要 什 么
首 先 去 想 我 不 要 什 么
我上网搜索了一下2016年比较热门的生活话题,得到了很多关健词。第一个是“离开北京去大理”。我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出现,卖掉了房子来到了大理,生活从此改变;第二个是“离开城市去乡下”。在城市是如何的雾霾,到了乡下如何桃花源,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热点;第三个是“捡垃圾”,这个还是蛮奇怪的,为什么会捡垃圾也成为一种热门的生活方式呢?其实这都是一些10万 的精选热帖,也是一些最近在不断传播的热门生活方式,可能大家也会每天刷到,有时候甚至也会很激动地在下面留言说,对,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。但如果你静下来,认真地去想,那也许会想:是真的吗?这真的是我想过的生活吗?
就拿“乡居生活之一之二”这两篇文章来说,这其实是我在两年前采访了6位在乡下改造房屋,过着田园生活的人的专题。当时这篇文章就给我这个新号刷出了6万的阅读量,同样,无数人在后台留言激动地说,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啊。
其实这一度这也是我觉得我想要的生活。有一个院子,三五间简洁的房屋,一片自己可以耕种的土地。院子里有树,有猫有狗,有四处跑着玩耍的孩子。读书、种地、闻四季花香,吃新鲜蔬果。多美的画面!
但做完这篇采访后,我就知道这其实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。因为被访者都提到几个要点,第一,在乡下生活的人要能耐得住寂寞,享受安静,这一点我没问题,我喜欢安静;第二,乡下生活并不像桃花源那么完美,改建房屋的繁琐、和邻里乡人的关系、哪怕最细节的蚊虫鼠蚁都是很多都市人受不了的障碍。这让我念头打消了一半。然后他们又说,乡居生活最重要的还有一点,需要你是个非常勤快的人,动手能力强,有干不完的活和解决不完的问题,尤其需要家里有个超级能干的男主人。哎呀,我一听这点,就彻底死心了,我家的男主人比我懒癌还重!当我列出,一边是乡居生活吸引我的点,另一边是我不要的和做不到的点,一对比,显而易见,我不想要的比想要的更多,于是,很容易判断出,我的乡居梦,不过和大多数想辞职、卖房、逃离北上广去找诗和远方的人一样,是一种流行的情怀病,并不能当真。
其实很多“想要的生活”,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。或者说,它非常符合一些被“赞扬”的,“潮流”的标准。最常见的像开花店,开咖啡馆,放弃大都市,乡居等等,似乎说这些要比说我想当部门经理体面得多。也有一些体现着现代人的一种“鸡贼心”,怎么说呢,就是偷奸耍滑啦。比如都希望沦落到捡垃圾也咸鱼翻身变富豪;希望辍学被解聘也可以有朝一日让世界仰望。不是不可能,而是比中六合彩更小的几率。如果你只为抒发情怀或发发牢骚,那也作罢,但如果真的想让梦想改变现实生活,就最好做一下理性的分析。
你可以试试我刚刚提到的方法,不是去想要什么,而是先想不要什么。一旦想到这点,思路简直被打开了,不要做的事突突地往外喷涌——我不要在办公室坐班,不想过多的应酬;不要变成肥婆,不想原地踏步,不要被潮流抛弃……
你会发现,“不做的事”远比“想做的事”更容易让你看清原因。你会轻松得出“我这样做是费力不讨好”,“干这些只能暴露智商短板”,或者“这些根本就是浪费时间”,而且,一旦明确了这些因果,你也会水到渠成地得到解决之道——我不想让生活平淡无聊,那就需要找出自己的激情所在;我不想上班,那好,马上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如何才能自谋生路。
这些不要不要是那么具体生动,就像学生时代做选择题时的排除法,总是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干掉再深入思考。决定不要做的事情,总是目标更简单明确,心意更果断。
不 要 羞 于 承 认
自 己 想 要 的 生 活
再下一步,想更接近我们想要的生活,就不要羞于承认自己想要的生活。有时候大家可能会很害羞,觉得我想的东西离我有点远,不太好意思把它说出来。我们都知道吸引力法则,简单说就是这世界上有一个人大喊我要,在地球的某个角落就会有一个人正在想,我给!其实是说,当你特别强烈地想做一件事时,这件看似毫无边际的事也常常会神奇地露出破解的线索。电影《狂野不羁》中的女主角的原形Mary Reynolds,是一个来自爱尔兰的乡下女孩,她想参加英国贵族园艺大赛,于是贴张纸条在自己的冰箱门上,上面写道:“谢谢你让这枚金牌名至实归。”她说每天能看到这张纸条很多次,当她坚信自己真正受得起金牌的重量时,一切似乎都迎刃而解了。
是这样的。大概十年前,或更早,我渴望的生活就是成为一个作家,然后,可以坐在家里工作。但很多年都羞于说出口。毕竟,作家这个称呼太神圣,但即便如此,我依然没舍得放下它,当我终于敢于承认我也想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,并开始付出努力时,生命中的贵人就出现了。在我的图书策划人和主编的帮助下,2014年第一本书《爱就是在一起,吃好多好多顿饭》出版了,它不仅成为了畅销书,而且这个标题还成了流行语;然后第二本《没完没了的好时光》在去年也出版了,今年也将有探索瑞典生活方式的新书出版,虽然这离真正的作家还有一个光年的距离,但让我自豪的是,至少我已经实现了50%的梦想——我是真的,天天坐在家里工作了。
任 何 时 候 都 不 要 忽 略 自 己
在 未 来 10 年 有 可 能 发 生 的 改 变
我说这些并不是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成功的案例,而是要着重强调——我们永远,任何时候,都不要低估自己在未来十年可能发生的变化。你可以想象一下十年前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,生活是否有着完全意想不到的改变?当时想要的生活是什么?现在实现了吗?现在想要的又是什么?
不要因为年龄的增加,经济的状况,现实的处境而轻视改变的可能。因为生命中唯一不变的事,恰恰就是改变。而且,残酷的事实是,如果你不去积极地规划自己的生活,那别人就会替你规划,这个“别人”也许是你的家庭,包括你的父母、子女、爱人或者你所属的工作单位,甚至是整个社会。最终你反而失去了这种自主权。
构 建 属 于 个 人 的 小 世 界
说到我们周围的别人和整个社会,很多人会觉得,这是阻碍自己去构建想要生活最大的因素。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:社会浮躁,生活压力大,节奏快,言下之意就是,所以,我会焦虑,我身不由己,我只能顺应这种节奏,无力挣扎,我没有时间顾及想要的生活。
但其实,在大的世界和自我之间,还有一个属于个人的小世界。这个小世界、小宇宙的能量往往容易被人忽视。
这两年,为了新书的研究,我去了很多趟北欧。赶上冬天,下午三点半,外面就一片漆黑。就像北岛描述北欧时所写,“太阳才爬起来,没升多高,就被黑暗之鱼一口吞下去,吐出些泡沫般的灯光。”
这就是北欧人都要面对的自然环境。极夜的抑郁和极昼的疯狂同样让人崩溃,但同时,他们又被冠以最懂生活的美名,有着高高在上的幸福指数和全球闻名的设计品位,这种极端的自然与生活之间的差异不禁让人思考,也许正是因为这决绝的自然,让北欧人对家,对自己生存的小环境,有着非同寻常的眷恋和狂热——至少还有一个温暖的地方,等着自己。
所以你会发现,他们虽然衣着朴素,但每个家都充满了精美的布置、家居和艺术品,外面一片黑暗,但每家每户的窗子却都是透明的,闪亮的,没有遮挡,有闪闪发光的烛台,有雪花一般梦幻的街灯,暖暖的光芒连成一片,犹如梦境。
正如村上春树所说:必须先确立这种属于自己的安定的世界,当作与粗野的现实世界相抗衡的避难所。
在这个小世界中,我们可以沉浸于自己所专注的那部分生活和乐趣,而无视周遭人群的焦躁与疯狂;我们可以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,去靠近我们向往的有情感的,知性的生活,相信自己有这份能力和勇气,同时也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,让这个渐进的过程不急不缓,却充满支撑自己脚步的力量。
而这个属于自己的安定的世界,正是凝聚了我们了解自己、肯定自己、信任自己的强大能量,它终究会带领我们实现梦想,对想要的生活,说一句,是的,我可以有。
谢谢大家。
- 合 作 及 投 稿 -
请发邮件至:misszengyanbing@sina.com
请关注置爱
